非瘟及“后非瘟”时代如何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?这里告诉你答案!

非瘟及“后非瘟”时代如何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?这里告诉你答案!


1.2米---3米各规格高端水泥漏粪板


微信图片_20181223110706_副本


非瘟及“后非瘟”时代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


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DNA病毒,相比于RNA病毒结构相对稳定,本应是适合开发疫苗的致病体类型。但这种病毒的结构过于顽固,目前并没有找到开发轻微毒性毒株的方法,所以市面上还没有批量生产的非洲猪瘟疫苗。防控非洲猪瘟最有效方法是做好生物安全措施。

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,严重受到猪场软、硬件条件及资金的制约,且在生物安全方面,每个猪场决策者关注的重心又有不同,容易造成生物安全管控漏洞,形成短板。制定一套标准的,放置在每个猪场皆适合的生物安全措施几乎是不可能的。鉴于上述原因,笔者将从“人和猪吃的东西、人和猪用的物品、人和猪运输工具、人和猪进出场的洗消”四个方面针对当前非瘟疫情下及“后非瘟时代”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。



管控好人和猪吃的东西




1

外围入场道路区位划分

要形成区位意识,首先思考排查猪场周边道路情况,统筹定义通向猪场各干道的功能。


image



2

猪吃的东西

不能让猪接触到泔水及肉制品,同时猪的饮水和饲料也不能受到非瘟病原的污染,很多猪场关注到饲料运输车辆的洗消工作,往往容易忽略鸟及鼠类对病原的传播。

消除鸟及鼠类对病原的传播相对困难,但管控好饲料、动物尸体、昆虫滋生,能大幅降低鸟及鼠类对猪场的危害。“后非洲猪瘟”时代的猪场可以考虑采用液态饲喂模式。液态饲喂采用顿餐制饲养,料槽内只有猪采食时存有饲料,能够防止老鼠、飞鸟蹭食猪饲料,进一步提高了猪场的生物安全。


image



 管好人和猪用的物品




1

外围入场道路区位划

要形成区位意识,首先思考排查猪场周边道路情况,统筹定义通向猪场各干道的功能。

简单在场外划分出售(AFSV高密度污染区)干道,进场车辆及物料干道(AFSV可能危害区),饲料运输干道(AFSV可能危害区)如图表1。如果条件不具备最起码区分为AFSV高危险区和危险区,如图表2。猪场工作人员严禁进入AFSV高度危险区。“后非洲猪瘟”时代的新建猪场尤其要考虑道路的分区设置。




2

实施切实有效的洗消设施和措施

再严格的洗消措施没有减少猪场与外界的互动频率有效,因此减少人员出入场频率及合理规范的集中采购更为重要。时刻牢记灭鼠和驱蚊蝇、蜱同样重要。

切实有效的洗消是生物安全的根基所在,但科学合理的使用消毒药物是前提,使用消毒药物消毒时更要注意喷洒消毒液的量,确保被消毒对象喷洒药物后20-30分钟才能干燥。



image

规范的洗消设施

image

常用消毒液杀灭非瘟病毒的浓度及时间



3

严格执行养猪工艺流程及人员管理

养猪工艺流程的科学性决定着猪场的抗风险能力,“后非瘟”时代的新建猪场最好能够采用多点式分布饲养。老猪场要以全进全出为原则,依据当初设计的工艺流程实现猪只、运输设施的单向由净区向污区流动。

加强对猪场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,规范定岗、定员、定器具作业,定期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,不断改进完善。禁止非本场人员入场;禁止猪场人员接触屠宰场,养殖场,外围运猪车及人员;严把归场人员洗消隔离程序。




4

严格把控入场物料消毒关

备品备件及兽药疫苗类物资,除严格执行洗消程序外,兽药和疫苗要在进入生活区前的去除外包装。

饲料入场最好采用二次转运,避免料车直接入场,场内最好采用管道式输送,但干粉料管道式输送成本过于高昂,“后非洲猪瘟”时代的新建猪场可以采用液态饲喂集中供料工艺,如下图。

液态饲喂集中供料系统能够解决一下问题:

A、 解决了养猪场生物安全的问题,防止病原随饲料运送车辆携带入场;

B、降低养猪场内饲料转运的投资成本(降低厂区内道路的投资规格);

C、提高养猪场内饲料运转效率(采用泵作为饲料转运动力源,效率高,能耗低)。

D、所有饲料经管道输送,养猪采用顿餐制度,防止老鼠、飞鸟蹭食猪饲料,进一步提高了猪场的生物安全。


返回

上一条:500头存栏母猪场对非洲猪瘟有何体会?防控建议!

下一条:重磅!非瘟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将被严肃问责!